2019/12/4

經濟解析/太陽能股王落日 益通走到這一步的三大原因

評析:就跟面板一樣,太陽能電池賣越多賠越多,而台灣有幾家原本做太陽能電池的上市櫃公司陸續轉做毛利佳的太陽能模組及經營電廠,但最後結果還是會跟太陽能電池一樣走向虧損,所以建議還是少碰太陽能類股,這個慘業現在只剩下炒作了


經濟解析/太陽能股王落日 益通走到這一步的三大原因
2019-12-04 12:47經濟日報 記者楊伶雯/台北即時報導
圖/益通提供圖/益通提供
益通(3452)曾是千元股王,在2006年掛牌上櫃後股價曾衝達1,205元,在2005~2008年連續四年都大賺超過一個股本,但是2009年起卻是連虧10年,甚至走到了將下櫃的命運,包括太陽能產業環境的變化、中國補貼政策下的價格競爭、及益通本身所存在的訴訟爭議等三大理由,讓股王淪落到令人唏噓的地步。

益通在技術及產業前景的加持下,2006年掛牌上櫃後股價一路衝上1,205元,公司市值最高曾達340億元,每年大賺超過一個股本,但是曾經的榮景,卻快速的崩塌,2009年從原本大賺一個股本以上急速轉為虧損超過一個股本,且連續虧損已達10年。


益通累計今年前三季虧損稅後淨損7.05億元,每股稅後虧損2.21元,每股淨值4.35元;益通因營運、財務面表現不佳,遭櫃買中心納入下櫃殭屍股潛在名單中,今(4)日則是公告因連續6個月營收掛零,將在明年1月13日終止上櫃,股價聞訊重挫到跌停鎖死,市值滑落到6.13億元。


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益通13年來沒落到將下櫃的命運?法人分析,可以從三大面向來看待一代股王的興衰起落,首先是太陽能產業環境的改變,2006~2008年市場前景大好,帶動太陽能廠商的營運榮景,但是從2012年開始持續受貿易壁壘的影響,2018年更在美國201、301條款、中國531新政、印度防衛性關稅、歐盟MIP結束等的因素衝擊下,造成價格大幅滑落,廠商營運備受考驗。


大環境的變動因素中,還有來自中國大陸的競爭,在大陸政府補貼太陽能產業下,陸廠低價搶進市場,殺價競爭讓台廠飽受威脅,益通也難逃衝擊,營運更加艱困。


除了大環境所造成的產業轉變影響之外,對益通來說還有一個影響營運的原因,就是與基益公司的訴訟爭議,從2014年開始的這個訴訟,造成益通無法在產業結構改變時,可以適時的調整因應,成本因素成為今年決定停止太陽能電池生產業務的導火線之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